中新社柏林7月20日電 題:尋訪柏林“絆腳石”:“還原”曾經活著的人 記住他們的命運
  中新社記者 黃霜紅
  走在德國首都柏林大街的人行道上,行人偶爾會發現腳下的石板間出現一些帶有文字的銅質石塊,突顯在灰色的地面上。仔細看看會發現,石塊上的文字很不尋常。
  這些9.6釐米見方的銅質石塊,就是源於德國並影響到歐洲的“絆腳石”。石塊文字的背後,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。
  在索林根大街10號門前,中新社記者發現了三塊絆腳石,兩塊記載著紀念無名無姓的39名“猶太兄弟”,另一塊寫著“埃爾絲·烏拉伊(Else Ury),女作家,失蹤於奧斯維辛”。
  為了探尋絆腳石背後的故事,記者聯繫到柏林“反法西斯紀念館”搜集資料。
  無名無姓的人會被忘卻
  反法西斯紀念館與德國國防部相鄰,本身就是一處歷史遺跡。1944年7月20日,納粹軍官史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未遂並遭槍決,行刑現場就在紀念館的院子里。現在,院子的一面牆上鑲嵌著有被害人名字的“為德國獻身”紀念牌。
  位於這裡的“柏林絆腳石協調處”是一個官方機構,不過,該機構負責人西爾維亞·卡契奇(Silvija Kavcic)表示,“絆腳石行動”完全是民眾自發而為。
  第一塊“絆腳石”出現在20年前的科隆市,藝術家貢特·德姆尼希(Gunter Demnig)是發起者。在一個偶然場合,德姆尼希聽到有人對二戰時期德國是否生活過吉普賽人表示懷疑,並不相信納粹對這些人進行屠殺。於是在1994年,德姆尼希製作了250塊刻著名字的石頭放入科隆的一座教堂,以一種證據的形式紀念被納粹殺害的吉普賽人。1995年,這種石頭開始出現在科隆街頭。
  德姆尼希認為,納粹統治時期的受害者,許多當年並非自願離開自己的居住地,應該讓他們“重回故里”。因此,德姆尼希將帶著名字的銅質石塊鑲嵌在被害者“最後自願選擇的居所”門前的地上。
  卡契奇說,1996年,德姆尼希將鋪設範圍擴大到柏林,在街頭石板路上放置了第一批50塊“絆腳石”。2000年,柏林市政府決定支持這項由民間發起的紀念活動,除了設立市級“絆腳石協調處”外,每個區政府也有相應的機構協助鋪設過程的具體事宜。
  每個有心人都可以自己或者和他人聯合捐贈絆腳石,目前的捐贈者有個人、小組、一幢樓的居民、被害人家屬、學校的一個班級等。每塊石頭的物質價值僅120歐元,用卡契奇的話說是“相當於和朋友外出吃飯的錢”,但它的影響卻不可估量。
  到目前為止,“絆腳石”已出現在德國的800座大小城市,並擴展到奧地利、匈牙利、捷克、波蘭、比利時、法國、意大利、挪威及荷蘭等15個歐洲國家的900個城市中,總數達4.6萬餘塊。
  每塊石頭代表一個曾經活著的人
  除個別的外,這4.6萬塊石頭基本由德姆尼希親手放置。
  德姆尼希的個人網頁上寫著:“我們(德姆尼希及團隊)每月只能製做及放置440塊絆腳石。每塊石頭上的字跡都是我們藝術家親手打制,除少數之外,所有絆腳石由德姆尼希先生親手放置。”
  德姆尼希在電話中對記者說,如果一個人無名無姓,他就會被忘卻。帶有姓名及簡歷的石頭放在房子前,能使人記住曾經生活在那裡的人,“納粹殺害的民眾不計其數,這些石頭應該還原每個人,讓人們記住他們的命運。”
  比如女作家埃爾絲·烏拉伊,生於1877年11月1日,1905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。1913年開始出版系列兒童著作《老小與世界大戰》。納粹在德國掌權之後,烏拉伊被排除出作家協會,和母親一道被強制遷往所謂的“猶太人居住區”。1943年1月12日,烏拉伊和1100名柏林猶太人一道被押送到奧斯維辛,次日被害於毒氣室。
  施特雷利策大街3號外,有一塊絆腳石為胡構·施努爾馬赫(Hugo Schnuermacher)而設:1877年生於維也納的施努爾馬赫上世紀初來到柏林,1912年娶了“雅利安”血統的妻子。1940年,因頂不住納粹壓力,妻子與其離婚。施努爾馬赫與兩個女兒一起搬到施特雷利策大街的一個三室公寓。納粹最先帶走了兩個女兒。1944年10月,施努爾馬赫隨著“99次老人運輸”火車被押送到奧斯維辛,到達後立刻被殺害。
  柏林大街小巷中的6000塊絆腳石,只是被納粹殺害的數百萬平民的一個縮影。德姆尼希今年已67歲,鋪設“絆腳石”的日程幾乎排滿了每一天。但在有生之年,他恐怕無法實現為每一個被害者立碑的願望。
  2005年,因其所作貢獻,德姆尼希獲得了德國總統頒發的“聯邦德國勛章”。(完)  (原標題:尋訪柏林“絆腳石”:“還原”曾經活著的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vuampf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